时间: 2025-04-24 14:0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2:27:29
“长揖不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长时间地行礼而不下拜”。在古代礼仪中,“揖”是指用手掌向外弯曲的方式行礼,而“拜”则是更为恭敬的礼节,通常是双膝跪地。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一种表示尊敬但又不至于过于卑微的态度,常用于形容一种礼节性的行为,既不失礼貌又保持了一定的尊严。
“长揖不拜”出自《左传》。在春秋时期,鲁国的鲁庄公与齐桓公之间的外交活动中,出现了这种礼节。鲁庄公在见齐桓公时,以长揖示意,表示对齐国的尊重,但并没有下跪,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礼仪的灵活性和尊严的保持。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绘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需要保持礼节与尊严的场合。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礼貌的交流方式,而在演讲中,则可以用于强调尊重与平等的态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揖不拜”体现了对礼仪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和角色。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商务谈判、外交活动等场合,保持适当的礼仪可以促进良好的沟通。
“长揖不拜”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尊重、礼貌与坚守原则的结合。它使我联想到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一次商务会议中,我尝试用“长揖不拜”的方式与对方沟通,保持了尊重但不失自信。结果,双方的交流变得更为顺畅,既没有过于卑微的姿态,也没有失去礼仪。
在一首关于古代士人的诗中,我写道: “长揖不拜立风中,千古礼仪在心中。 君子之交淡如水,尊重自有其道同。”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bow without kneeling”,传达出一种尊重但不卑微的态度。然而,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礼仪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
通过对“长揖不拜”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恰当的礼仪和尊重是沟通的基础。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关注在交流中保持尊严与礼貌的重要性。
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长揖不拜。
王趋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