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9:06
成语“打躬作揖”字面意思是“弯腰行礼”,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谦逊和礼貌。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表示尊重或恭敬,通常用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的谦卑和礼仪。
“打躬作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文化。古代人们在见面、问候或道别时,常常通过弯腰和作揖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这一行为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社交场合中尤为常见,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成语本身可能并没有确切的文学出处,但它的使用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礼节的重视。
“打躬作揖”主要用于描述礼节、谦逊的场合。它可以出现在:
同义成语:恭敬不如从命、谦恭有礼
反义成语: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基础。“打躬作揖”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礼的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虽然某些场合的礼仪可能有所简化,但谦逊与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依然被广泛认可和推崇。
“打躬作揖”让我联想到传统的**文化和古代文人的风范,带有一种温和、谦卑的气息。这种礼仪行为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的体现。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与长辈或上司交流时,我会尽量表现出谦逊和礼貌,虽然不一定会实际做出打躬作揖的动作,但我会注意用语和态度,力求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在诗歌中:
在古道旁,打躬作揖,
月下人影,礼仪如歌。
岁月如流,情怀不减,
谦恭之心,永驻我家。
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打躬作揖”融入诗中,展示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bow and greet”,虽然文化*俗不同,但都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不同文化对礼仪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各有差异,但核心的尊重理念是相通的。
通过对成语“打躬作揖”的学*,我深刻理解了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注重礼貌与尊重。这一成语在我今后的沟通中,将起到引导我保持谦逊和礼仪的作用。
《金瓶梅》第十五回:“西门庆打躬作揖,谢了王婆。”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行者打躬作揖,谢了师父。”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打躬作揖,谢了恩相。”
《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只得打躬作揖,行了个礼。”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忙打躬作揖,笑道:‘好姐姐,饶了我这一遭罢。’”
宝玉见他这样,还认作是昨日晌午的事,那知晚间的这件公案,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