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0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9:29
成语“狐疑未决”的字面意思是“像狐狸一样犹豫不决”,形容人们在面对选择或判断时,心中充满疑虑而难以做出决定。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事物存在不确定性和疑惑,无法下定论或采取行动。
“狐疑未决”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与“狐”这一形象相关的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狐狸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狡猾、多疑的象征。因此,该成语的构造可以理解为用“狐”来形容人在思考过程中的犹豫和多疑。
“狐疑未决”常用于描述人们在做决策时的状态,适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等场合。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物在面临选择时的内心挣扎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决策和判断往往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成语“狐疑未决”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选择时的内心挣扎,这种状态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多元的信息和选择,人们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安。
“狐疑未决”常常带有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在决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和困惑。这种情感反应在生活中是普遍的,特别是在面对重要选择时,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也曾经历过“狐疑未决”的状态。比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我曾对多个方向感到犹豫不决,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咨询,最终才做出选择。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选择时的犹豫和不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狐疑未决”:
月下影摇曳,心中疑似絮,
前路无明灯,犹如狐疑未决。
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传达出一种在迷茫中挣扎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in a dilemma”或“on the fence”,同样表达了在选择中犹豫不决的状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在决策时的犹豫和困惑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成语“狐疑未决”的学与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反映了人类在面对选择时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在合适的场合使用,以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思想与情感。
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嚣将王元说嚣,故狐疑不决。
《宋史·岳飞传》:“飞狐疑未决,乃遣从事中郎将韩馥、长史耿武等二十余人,各持节,分道出使。”
《晋书·王敦传》:“敦狐疑未决,乃遣从事中郎将韩馥、长史耿武等二十余人,各持节,分道出使。”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狐疑未决,乃遣从事中郎将韩馥、长史耿武等二十余人,各持节,分道出使。”
《后汉书·袁绍传》:“绍狐疑未决,乃遣从事中郎将韩馥、长史耿武等二十余人,各持节,分道出使。”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狐疑未决,汉王已出成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