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4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8:37
成语“呼之欲出”字面意思是“呼唤它就能出来”,引申为某种事物的状态非常明显,似乎只需要轻轻一叫就能展现出来。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事物或状态非常明显,容易被人察觉或表现出来。
“呼之欲出”出自《汉书·王莽传》。原文是“而欲呼之出,呼之欲出者。”这句话讲述了在某种情况下,事物的特征非常明显,似乎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显现。这一成语反映了汉代文学中的一种直观表达,强调了事物的明显性和可感知性。
“呼之欲出”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呼之欲出”在**文化中常用来形容人们的感情、情绪或某种潜力的显现,体现了对事物直观感受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是在表达情感、潜力及状态时,能够让人一目了然。
使用“呼之欲出”这个成语时,往往会联想到一种迫切感和明显性。它让人感受到事物的张力,仿佛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其展现出来。这种情感的表达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交流更加生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加一个艺术展览,其中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呼之欲出,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感受到创作者的激情与思考。我在分享这个经历时,恰好用了“呼之欲出”来形容那种强烈的情感。
在某个寒冷的冬日,雪花轻轻飘落,整个世界都被白色覆盖。那一刻,冬天的宁静呼之欲出,仿佛只需要一声轻唤,万物便会苏醒,展现出它们生机勃勃的样子。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evident”或“clear as day”,用于描述某件事情的明显性。然而,中文“呼之欲出”更加强调了某种状态的动态感和直观的感觉,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情境。
通过对“呼之欲出”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传达情感和状态的有效工具。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行者见了,心中大喜,暗道:‘这妖精果然呼之欲出,我且上前捉他。’”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看时,只见那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呼之欲出。”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人见了,便如呼之欲出,急忙上前施礼。”
《聊斋志异·画皮》:“视之,乃一美妇人,面如桃花,目如秋水,呼之欲出。”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不觉痴了,那黛玉的影子,便如呼之欲出一般。”
海立山奔,烟云灭没,谓有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