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17:21
“面如土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脸色像土的颜色,通常形容因惊恐、害怕或生病而面色苍白。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极度的不安和恐惧,或者因病痛导致的虚弱状态。
“面如土色”源于古代文学,具体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中,描述人物在面临危机时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人因情绪波动或生理状态而导致的面色变化。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面色被看作是健康和情绪状态的重要体现。因此,“面如土色”不仅仅是外貌的描述,也反映了内心的恐惧与焦虑。这种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危机时,能够有效传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面如土色”让我联想到在紧张场合下的无助感和恐惧,常常会让我想起自己在面临重大考试或者重大生活变故时的心情,脸色苍白,心中焦虑。这样的情感反应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见到一位朋友在得知其亲人重病的消息后,面如土色,神情恍惚。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以及成语能够精准地描述复杂情感的能力。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夜色沉沉月如霜,
心中隐忧难自藏。
他人笑语声声暖,
我却面如土色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le as a ghost”,意指因恐惧或惊吓而面色苍白。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都传达了相似的情感状态。
通过对“面如土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更加生动地传递情感,增强交流的效果。
李白重读一遍,读得音韵铿锵,番使不敢则声,面如土色,不免呼拜舞辞朝。
南宋时期,秀才俞良步行8千里到达京城杭州应试,结果名落孙山,他身无分文,就到杭州西湖边作鹊桥仙词然后准备自杀被救。太上皇在梦中认定俞良是人才,派人到旅店找他,吓得店主孙婆面如土色,俞良从此被封为大官
这是谁干的,我并没得罪人,为什么这么坑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