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07:22
成语“攘往熙来”由“攘”和“熙”两个动词和“往”和“来”两个方向词组成。字面意思为驱逐离去的人,迎接到来的人。基本含义是形容人来人往,往来频繁,通常用来描述繁忙热闹的场景。
“攘往熙来”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其中描述了光武帝刘秀在洛阳的经济繁荣景象。这里的“攘”意为驱逐,表示将离开的人赶走,“熙”则表示兴盛、繁荣,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繁忙的场景,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活跃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攘往熙来”常用于描绘热闹的市场、街道或庆典场合。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人流量大、活动频繁。例如,在描述一个节日集市的热闹气氛时,可以说:“这个集市真是攘往熙来,热闹非凡。”在演讲中,该成语也可用于形容经济繁荣或社会活跃的现象。
“攘往熙来”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繁荣和热闹的向往。在古代,市场、集市是人们社交和交易的重要场所,热闹的场面象征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活跃。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一成语仍适用于形容繁忙的商业活动和社交场合。
“攘往熙来”让我联想到热闹的节日场景,往往会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这种热闹的场面常常激发我积极向上的情绪,让我体会到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
在一次春节聚会上,我感受到亲朋好友的欢聚,场面热闹非凡,大家都在谈笑风生,仿佛体现了“攘往熙来”的生动景象。这种热闹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一首关于城市生活的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攘往熙来”:
街头灯火阑珊夜,
攘往熙来人如潮。
笑声悦耳随风扬,
繁华似梦不觉老。
通过这样的诗句,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生活的美好。
在英语中,可以用“busy”或“bustling”来形容人来人往的场景,尽管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相似的表达也能传达出人流密集、热闹的情景。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强调社交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通过对“攘往熙来”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描绘了生动的场景,也反映了人们对繁荣生活的渴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我的文化理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宋史·食货志》:“商贾贸易,泉货流通。”
《晋书·食货志》:“商贾阜通货贿。”
《后汉书·王符传》:“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汉书·食货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于通衢大道之中,指天画地于密室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