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4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1:41:37
成语“遗篇坠款”的字面意思是“遗留的文章和掉落的款项”。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文稿或文章中有遗漏或缺失的部分,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书籍、文章、作品不完整,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缺失的情况。
“遗篇坠款”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来源于中文古典文学和文献的写作背景。常见于对古籍的研究中,指代那些在传抄过程中丢失或损坏的部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文人对作品完整性的追求,强调了文献的珍贵与脆弱。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书籍的评论以及对文献遗失的讨论。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形容某个项目、计划、作品的缺失部分。例如,在讨论某部古代文献的研究时,学者可能会提到该书“存在遗篇坠款的情况”。
同义成语:残缺不全、遗失部分
反义成语:完好无损、完整无缺
在**传统文化中,对文字和文献的重视程度极高,古人常常抱有“保存文献”的责任感,因此“遗篇坠款”也反映出对作品完整性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尤其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的缺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遗篇坠款”让人联想到失落与遗憾,尤其是在对待文学作品时,看到不完整的作品总会令人感到一种缺憾。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避免遗漏。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遇到一本书的几章因损毁而无法阅读,深感遗憾。于是我尝试通过查阅其他相关资料来填补这些缺失部分,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文献完整性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写道: “书卷尘封忆往昔,遗篇坠款恨无期。 字里行间藏岁月,愿得重温旧时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incomplete works”或“missing parts”,而在西方文化中,遗失或缺失的文献同样被视为一种损失,但在表述上可能更侧重于作品的历史价值。
“遗篇坠款”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文献缺失的成语,它反映了对完整性和细节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创作与交流中要尽量避免遗漏,注重内容的完整性。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技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前代遗篇坠款,因得概见于方册间,此尤可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