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5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3:57
成语“惊惶不安”字面意思是感到惊恐和不安,形容人在面临威胁或不确定情况时的紧张和恐惧状态。它强调了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慌,常用于描述人们在突发**或危机情境中的情绪反应。
“惊惶不安”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单一的文学出处,而是由两个词构成: “惊惶”指因惊吓而产生的慌乱情绪,“不安”则表示内心的不宁静。这个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灾害、战乱等不确定因素的心理反应。
“惊惶不安”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惊惶不安”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危机时的普遍心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迅速,突发**(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时常引发公众的惊慌情绪。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表达对风险的敏感和心理状态的波动。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紧张和压迫感,联想到那些在危机中无助的瞬间。它让人思考在面对未知时的脆弱和人性的本能反应,激发对安全感与稳定的渴望。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突发停电的**,周围的人们纷纷表现出惊惶不安,担心电梯停运和与外界失联。此时,我也感受到一丝不安,但努力保持冷静,尝试安慰他人,帮助大家找到安全的出口。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黑夜降临,风声呼啸,
街头巷尾,惊惶不安。
灯火微弱,影影绰绰,
心中恐惧,如潮水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panic and anxiety”,它们也传达了在危急情况下的紧张感,但在语境上可能更偏向于心理状态的描述,而不如“惊惶不安”那样具体体现出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
通过对“惊惶不安”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还能帮助我们敏锐地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在日常交流中,适时使用这一成语,可以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闻之,惊惶不安,乃自将兵而南。”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惊惶不安,乃遣使诣曹操,请和。”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惊惶不安,乃出兵以拒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惊惶不安,乃自将兵而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惊惶不安,乃命车右以御。”
但为了怕刚有些懂人事的小皇帝~,所以不愿召见弘德殿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