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5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4:08
“惊慌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惊恐而失去脸色”。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因受到惊吓或突发**而感到慌乱、恐惧,表现出惊慌失措的状态。
“惊慌失色”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文为“于是超惊慌失色”。这个成语描述了在面对突发**时,个体因为恐惧而表现出的慌乱状态,反映了人们在危机时刻的脆弱和无助。
“惊慌失色”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比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惊慌失色”反映了人们对突发的自然反应,强调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恐惧。这种情绪反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或紧急情况时,人们普遍会感到惊慌。
“惊慌失色”常常让我联想到危机时刻的无助与恐慌。它提醒我在面对突发*时,保持冷静与理智的重要性。这种情感反应也激励我在生活中学如何管理压力与焦虑。
在我参加的一次急救培训中,我观察到许多人在模拟事故发生时,表现得惊慌失色,无法正确施救。这让我意识到,面对危机时,冷静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在一个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忽然,一声巨雷打破了宁静,村民们惊慌失色,纷纷从梦中惊醒,仿佛天空要塌下来了。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panic-stricken”,同样用于形容在危机中因恐惧而失去冷静的状态。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可能不同,但对惊慌失措的共同理解显示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通过深入学“惊慌失色”,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情感的成语,更是对人类在面对未知时脆弱性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心理状态,提升我的表达能力。
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闻之,惊慌失色,乃引兵而北。”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惊慌失色,乃引兵而西。”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惊慌失色,不知所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惊慌失色,乃引兵而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惊慌失色。”
次日,燕紫琼、宰玉蟾闻得丈夫又困在阵内,吓的~,坐立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