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1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2:42
“惊世骇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使人惊讶、震撼,超出世俗的常规”。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行为出众、非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感,常常超乎人们的想象。
“惊世骇俗”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惠子曰:‘我非无奇之士,然则何为者,惊世骇俗,非敢为者。’”在这里,成语表达了某种思想或行为的超越常规,给社会带来冲击的特质。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文化对超越常规、追求卓越的重视。
“惊世骇俗”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卓越和创新被视为美德。“惊世骇俗”体现了这种文化氛围,鼓励人们超越常规,追求更高的目标。在现代社会,创新和独特性同样被重视,尤其在科技和艺术领域,许多成功的创意和作品都被称为“惊世骇俗”。
“惊世骇俗”常常带给人们一种振奋和激励的情感,联想到那些打破常规、创造奇迹的人物和**。这种成语激励人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追求卓越,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他的项目成果被评为“惊世骇俗”,因为他的创意彻底改变了我们团队的工作方式。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也让我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关注如何突破常规。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惊世骇俗”融入其中:
星河滚滚入云间,
惊世骇俗梦中见。
不羁灵魂追高远,
一纸风华书意传。
这首诗通过描绘追求卓越的梦想,表达了对“惊世骇俗”精神的向往。
在英语中,“astonishing”或“breathtaking”可以与“惊世骇俗”相对照,表达惊讶和震撼。然而,汉语成语更具文化深度,通常包含历史和哲学的内涵,反映了**古代对超凡脱俗的追求。
通过对“惊世骇俗”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激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
《清史稿·康有为传》:“有为初以经济自负,既而侈言改制,立保国会,声势煊赫,务以惊世骇俗为事。”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疏请立太子,语侵执政,执政不悦。已,按察司经历晋江王名瑞者,疏论劾大学士高拱,语颇侵拱。拱疑瑞使之,深恨之。”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而不能禁。时有京师地震,衍因郭问曰:‘殆有非常之变,当在何等?’郭曰:‘天道远,人道迩,未之信也。’衍默然。”
这超越自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度,这是大自然有意作出的~之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