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2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3:33
成语“名同实异”字面意思是“名称相同,实际不同”。它通常用来形容表面上看似相同的事物或概念,实际上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这个成语强调了表象与内在的差异,提醒人们在判断事物时要深入分析,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
“名同实异”出自于《周易·系辞传》。在这一著作中,强调了事物的名称与其实际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对事物表象与实质的探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名同实异”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表里不一、表面功夫
反义成语:名副其实
在**文化中,重视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表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诚信和真实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商业与社交领域,“名同实异”提醒人们在面对信息过载时要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思考。
“名同实异”常常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表面友好但实际上并不真诚的人。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更加注重观察和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与朋友的误解。我们当时都认为彼此十分了解,但实际上却存在许多意见上的分歧。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名同实异”的道理,之后我更加注重沟通,确保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我尝试将“名同实异”融入一首小诗:
名同实异似浮云,
外表光鲜里藏尘。
欲识真心需细察,
莫让假象遮真情。
这首诗表达了对表象与实质之间关系的思考,提醒人们要深入探究内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意指看似美好的事物未必真实。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表象与实质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共通智慧。
通过对“名同实异”的学,我意识到理解事物的本质对于沟通与判断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角度,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注重真实性与深度。
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而实异者也。
《资治通鉴·汉纪》:“名同实异,君子所慎。”
《文心雕龙·定势》:“名同实异,文之难也。”
《论衡·实知》:“名同实异,是非混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名同实异,惑人之心。”
《韩非子·难一》:“名同而实异者,不可不察也。”
元稹所说均田是均田赋,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