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3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59:44
“被发缨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被发(披头散发)、缨冠(戴上帽子)”。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无拘无束的状态转变为有束缚、受约束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从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转变为正式、受约束的生活状态。
“被发缨冠”出自《礼记·曲礼上》,原文记载了古人关于礼仪和个人形象的规范。在古代,头发披散是自由的象征,而戴上冠帽则意味着进入一种被规范的状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形象和身份的重视。
在现代汉语中,“被发缨冠”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从一种轻松、随意的状态转变为正式、严肃的状态。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被发缨冠”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反映出对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时,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思考。
“被发缨冠”让我联想到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从孩童的无忧无虑到成年后的责任与压力。这种转变常常伴随着对自由的怀念和对责任的接受,具有复杂的情感色彩。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经历过从大学的自由生活到进入职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感到被发缨冠的无奈与责任,同时也意识到这种转变带来的成长与成熟。
在某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他依旧是那个披头散发、无拘无束的少年;但当秋风起时,他被发缨冠,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期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put on the constraints of adulthood”,强调从自由的少年时期转变为成年人的约束与责任。不同文化中对这一转变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自由,而另一些文化则更看重社会责任。
通过对“被发缨冠”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角色的思考。在语言学习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丰富表达,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此种举动,岂英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项德泽,不然,何~如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