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1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5:27
“救饥拯溺”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救助饥饿的人和溺水的人”。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他人遇到困境或危难时给予帮助,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救助。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救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生死攸关的困境中的人。虽然具体的文学典故不详,但这一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互助的理念。
“救饥拯溺”常用于描述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的行为。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赞美,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用来形容某个善举。例如,在讨论慈善活动时,人们可能会提到“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救饥拯溺的活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救助他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深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慈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救饥拯溺”的活动中,体现了社会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救饥拯溺”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伸出援手的人,以及那些受助者感受到的关怀与支持。这种情感反应激励我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尝试去帮助身边的人。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参与了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募捐书籍和学*用品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救饥拯溺”的意义,看到那些孩子们收到帮助时的笑容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在我的诗歌创作中,我尝试融入“救饥拯溺”的主题:
在那漆黑的夜晚,
有谁在呼喊,求救的声音,
救饥拯溺的手,向光明伸展,
愿每颗心灵,都能得到温暖。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helping those in need”或“rescue the drowning”,强调对需要帮助者的关心和支持。这种理念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体现了人类共同的道德责任感。
通过对“救饥拯溺”的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以及成语在表达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增强了我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同。
除暴安良,乃革命真谛;救饥拯溺,实吾辈天职。
《宋史·食货志下》:“真宗时,岁饥,诏有司救饥拯溺。”
《后汉书·皇甫规传》:“规上疏救饥拯溺,言甚切直。”
《汉书·食货志上》:“武帝时,天下饥馑,诏有司救饥拯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救饥拯溺,仁者之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救饥拯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