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9:25
“出尔反尔”的字面意思是“说了出去的又反过来说”,指的是一个人言行不一、前后矛盾,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守信用或变换主意的人。基本含义强调了在言语或行为上的不一致。
“出尔反尔”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出尔反尔,君子之道”。其中“尔”是对人的称呼,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说出的话与后来所说的相反,反映了古代对诚信和言行一致的重视。
在不同语境下,“出尔反尔”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认为是立身之本。成语“出尔反尔”反映了社会对言行一致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言行不一致的行为更容易被公众识别和批评,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依然适用。
“出尔反尔”往往带有贬义,给人一种不可靠、不诚实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会产生失望或不信任的情感,提醒我们在沟通中保持一致性和诚信。
在一次团队合作中,有位同事对项目的方向多次改变意见,最终使得团队陷入困惑。我在会议中提到他的这一行为,可以用“出尔反尔”来形容他的态度,以警示其他团队成员。
在一首古风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月明点滴闲庭影,出尔反尔人心生。
浮云游子何所往,唯愿真诚伴我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flip-flop”,也指态度或立场的频繁变化。尽管两者都能表达相似的意思,但中文成语更多地反映了文化对诚信的重视。
通过对“出尔反尔”的学,我意识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使用精准的成语不仅能增强表达的效果,还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诚信和一致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出尔反尔,非忠臣也。’”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曰:‘刘备出尔反尔,不可信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出尔反尔,非丈夫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欲东归,诸侯何以为信?’范增曰:‘王出尔反尔,天下莫之信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出尔者,反尔者也。”
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发生一场战争,邹国失败,战死了不少官吏,邹穆公为此请教孟子,孟子告诉他“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将来别人会怎样回报你。’”邹穆公回想当年邹国闹灾荒的情形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在全国推行仁政
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