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公耳忘私

时间: 2025-04-26 01:20:30

公耳忘私

基础信息

  • 成语公耳忘私
  • 繁体
  • 拼音 gōng ěr wàng
  •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心为公"

【公耳忘私】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25:47

基本定义:

“公耳忘私”这个成语由四个字构成,其中“公”指的是公正、公共的事务,“耳”在这里指听觉或听取意见,“忘”表示忽视或不在意,“私”则指个人的私利或私事。整体来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听取意见或处理事务时,不考虑个人的私利,能够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其基本含义强调的是一种公私分明、以公为重的处事原则。

成语来源:

“公耳忘私”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主要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公正和无私的为人处世态度。儒家提倡的“公心”与“私心”之间的对立,正是这一成语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

使用场景:

“公耳忘私”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中:

  1. 文学作品:在描述人物品德时,可以用来描绘一个能够超越个人利益的人物形象。
  2. 日常对话:在讨论团队合作时,可以用来提醒团队成员要放下个人成见,关注整体利益。
  3. 演讲:在领导讲话或公共演讲中,可以用来鼓励听众秉持公正的态度,强调团结和无私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公耳忘私,才能共同取得成功。
  2. 他始终公耳忘私,考虑到团队的利益,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3. 作为一名法官,公耳忘私是他应有的职业操守。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公正无私”:强调在处理事务时保持公正的态度。
    • “不徇私情”:指在做决策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 反义成语

    • “私心重重”:指个人利益占主导地位,无法做到公正。
    • “徇私舞弊”:指为了私利而进行不正当的行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公私分明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强调个人应该将公义置于私利之上。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仍然需要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特别是在团队合作、公共管理等领域,“公耳忘私”的精神依然适用。

情感与联想:

“公耳忘私”给人一种清新、正直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原则、为大众利益而不懈努力的人。它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公正的态度,避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

个人应用:

在我的工作中,有一次团队讨论项目方案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家在争论时,我尝试引导大家“公耳忘私”,让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并最终达成了共识。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团队合作需要超越个人利益。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公耳忘私”的概念:

清风拂面共此时,
公耳忘私向天启。
携手同行志同道,
心中无私共绘诗。

这首诗传达出团结和无私的情感。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utting the public good before personal interest”,强调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公耳忘私”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公正和客观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也能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指引。

【公耳忘私】的来源

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公耳忘私】的引证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后汉书·杨震传》:“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汉书·贾谊传》:“谊上疏陈政事,多所匡建,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而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是以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相关问答

公耳忘私是什么意思

公而忘私打一个字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公而忘私什么意思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意思

公而忘私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谁提出的观点

公而忘私的翻译

公而忘私的近义词

推荐查询

  • 公耳忘私是什么意思
  • 公而忘私打一个字
  •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 公而忘私什么意思
  •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意思
  • 公而忘私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
  •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谁提出的观点
  • 公而忘私的翻译
  • 公而忘私的近义词

相关查询

是亦因彼 是事可可 昭聋发聩 昭穆伦序 昭然著闻 昭然若揭 昭然在目 昭然可见 昭昭在目 昭昭之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楚管蛮弦 外州 靑字旁的字 耂字旁的字 广字头的字 宝藏 牵心挂肠 包含胄的词语有哪些 昼会 无妄之忧 厂字头的字 马字旁的字 课式 载酒问字 胆寒发竖 依模画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