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12:51
成语“实至名归”由四个字组成:实、至、名、归。字面意思是“名声已经达到了,实质也相符”,即一个人的名声与其实际才能、成就相符,强调名副其实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某种称号、地位或名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支撑。
“实至名归”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其中提到的“夫名实相副,故名实相归”,强调名声与实际相符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名声与实际成就的重视,尤其在官场和士人之间,名声与实质的统一是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
在日常对话中,“实至名归”常用于赞美某人获得某种荣誉或称号,表明这个人确实配得上这个荣誉。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用此成语来强调某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也可能用该成语来描述角色的真实价值与名声之间的关系。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名声与实际成就的统一被视为一种美德。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人的能力和名声往往决定了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它提醒人们追求真实的成就,而非单纯追求外在的名声。
“实至名归”让人联想到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传达了对真实与诚信的追求。它激励人们在追求名声时,不忘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和价值。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用“实至名归”来鼓励自己,提醒自己要通过努力和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赢得尊重与认可。例如,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准备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最终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在写作中,我可以将“实至名归”融入到诗句中,例如: “努力耕耘春日田,实至名归果满天。 荣光照耀心中路,踏实前行不负年。”
在英文中,“live up to one’s name”或“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可以视为与“实至名归”相似的表达,强调名声与实际表现的一致性。不同文化中对名声与实际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对真实与诚信的重视是普遍的。
“实至名归”不仅是一个成语,它更是一种价值观,强调了真实与名声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让我在描述个人成就或他人的荣誉时更加准确和生动。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一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努力与回报之间的紧密联系。
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资治通鉴·唐纪》:“实至名归,非虚誉也。”
《后汉书·班彪传》:“实至名归,非虚誉也。”
《汉书·艺文志》:“实至名归,非虚誉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闻之,实至名归,非虚誉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实至名归,非虚誉也。”
王主任要电报看了,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