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2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3:23
成语“焦心热中”由“焦心”和“热中”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形容心中非常焦虑和热切,通常用于描述对某件事情的迫切关注或忧虑。它传达了一种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尤其是在面对重要事务时。
“焦心热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有关。在传统文化中,焦虑和热切的情感常常被用来描述对重要事务的关注,比如学习、工作或人际关系等。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焦心热中”的情感被广泛体验。无论是在职场、学业还是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这种情感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也催生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焦心热中”使人联想到紧张、急迫和不安的情绪。在面对挑战时,常常会感到这种情感的共鸣。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内心的状态,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备考期间感到“焦心热中”,尤其是在临近考试时,常常会因此失眠。这让我意识到,适当调整心态、寻找放松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表达:
月明点滴窗前影,
心中焦虑如焚火。
愿随风去云间行,
热中不再心自宽。
这首诗通过描写内心的焦虑与渴望表达了对平静心境的追求。
在英语中,可以用“anxiety”或“nervousness”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缺少一个具体的成语对应“焦心热中”。不同文化中对焦虑情绪的表达方式和接受度有所不同。
通过对“焦心热中”的分析,我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情感,更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变化。在语言学习中,掌握这样细腻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传达情感,增强沟通的效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益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未同,不得已乃杀包以弭其迹。”
《汉书·王莽传下》:“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灭众贼?即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因搏心大哭,气尽,伏地叩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遂作《离骚》。”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焦心热中,曰:‘吾其庶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