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4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8:44
“始终如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一致,形容人的态度、行为或事物的发展保持不变。它强调了持久性和稳定性,常用来赞美一个人对某种信念、立场或工作的坚持。
“始终如一”最早见于《后汉书·王允传》,原文为“永为始终如一,岂敢忘之”。这句话强调了对忠诚和信义的坚守,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成语,表示一种持续不变的态度和行为。
“始终如一”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如一被视为一种美德,象征着对理想、信念和情感的坚持。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商业领域,这种稳定性被认为是企业和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始终如一”让我联想到坚持和忠诚的品格,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工作上,也体现于人际关系中。它给人以信任和安心的感觉,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轻言放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用“始终如一”来评价那些在某个项目中表现出坚持和恒心的人。比如,我曾经在一次团队项目中,看到一位同事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对项目的热情和投入,我就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他的钦佩。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始终如一”:
风雨无阻心始终,
理想如灯照前行。
岁月流转情不变,
始终如一共此生。
在英语中,“steadfast”或“consistent”可以用作“始终如一”的对应表达,虽然它们强调的意义略有不同,但在表达稳定性和不变性方面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始终如一”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坚持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提醒我要在生活中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无论是对待工作、理想还是人际关系。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始终如一,不以艰难困苦而改其节。”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行也,始终如一,不以富贵贫贱而易其志。”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始终如一,不以利合,不以害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始终如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君子之爱人也,始终如一;细人之爱人也,始勤终怠。”
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在楚国做兰陵令时,与楚国将领临武召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的要领,将领要做到“五权”与“三至”,采取军事行动前要考虑慎之又慎,这种周密的态度一定要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吾观关胜义气凛然,~,军师不必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