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1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5:00
成语“凿空之论”字面意思是“在空中凿出论点”。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或没有实质内容的议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缺乏实际依据或现实意义的观点。
“凿空之论”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它与古代文人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一定的关联。在古代,许多哲学家和学者提倡理论应建立在实际经验和观察之上,而“凿空之论”则是对那些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行为的批评。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实用与实际经验的思想贯穿始终。成语“凿空之论”反映了对空谈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批判,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面对信息泛滥和理论空谈的时代,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证和实践。
“凿空之论”常常带有一种批判与否定的情感色彩。当我听到或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联想到那些空谈理想却缺乏行动的人,促使我更加重视实际的行动和结果。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们在制定新产品的市场策略时,有团队成员提出了一些理想化的观点,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缺乏可操作性。于是我引用了“凿空之论”来提醒大家,我们需要更加务实的方案。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凿空之论”:
在理想的高空中,飞翔的梦,
却是凿空之论,飘渺无踪。
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路,
不要让空谈,掩盖了风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astle in the air”,意指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计划。虽然概念相似,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实践和实用的观点同样存在,但可能更强调个人努力与梦想的结合。
通过对“凿空之论”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在表达和讨论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多么重要。它提醒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中,要关注实际情况,避免陷入空谈的陷阱。这一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促使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与深入。
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新唐书·西域传》:“自张骞凿空,始通西域。”
《资治通鉴·汉纪》:“张骞凿空,始通西域。”
《后汉书·班超传》:“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于是鄯善王广奉超如神,遂同入朝,西域始通。”
《汉书·西域传》:“张骞凿空西域,始通中国。”
《史记·张骞传》:“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