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4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4:47
“凿楹纳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凿开门楹,接受书籍”。它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的重视,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为了求知而不惜动手去凿开墙壁,接纳书籍的情景。
“凿楹纳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这个成语常常与“凿壁偷光”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后者讲的是一个小孩为了读书而在墙壁上凿洞,借着邻居的光来学*。这个典故体现了古代学子对知识的追求和不懈努力。虽然成语“凿楹纳书”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但它反映了类似的精神。
“凿楹纳书”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学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许多学子为求知而不惜一切代价。因此,“凿楹纳书”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求知欲,也体现了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依然适用,尤其是在终身学*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
“凿楹纳书”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激励着人们为了追求知识而努力不懈。这种情感反映了人类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与追求,联想到许多古代学子为了求知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在我的学*生活中,我常常感受到“凿楹纳书”的精神。例如,在备考时,虽然条件有限,但我仍然会想尽办法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大量书籍,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在茫茫书海中,我如同一只小舟,奋力划行,凿楹纳书,欲与智者同行。夜深人静,书卷之香萦绕心间,求知的渴望如同星辰般闪耀。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knowledge is power”,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力量。虽然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对知识的追求在不同文化中都是共通的。
通过对“凿楹纳书”的学,我更加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的价值。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学中不断追求进步。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激励自己和他人、提升对知识的渴望等多个方面。
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晋书·文苑传·左思》:“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张书,又学琴于崔烈,遂博通古今。家有赐书,凿楹纳之,以示后世。”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父班嗣,虽修儒学,而尚奇好博,学不专一。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彪既才高而好述作,因以家藏书凿楹纳之,以示后世。”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凿楹纳书,以示后世。”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凿楹纳书,以示后世。”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凿楹而藏书,以示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