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3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6:11
“携幼扶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携带幼儿,扶助老人”。基本含义是提倡对年幼者和年**的关爱与照顾,强调家庭与社会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责任与义务。
该成语的来源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古代文献记载,但其内涵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中对孝道和爱的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对长辈的尊敬,常常通过诗词、典籍和民间故事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一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携幼扶老”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携幼扶老”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这一成语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倡导相互关爱与支持的氛围。
“携幼扶老”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家庭的团结与温暖,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关心身边的人。它不仅强调了个体的责任,也为社会的美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状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社区的志愿活动,帮助照顾附近的一位独居老人。每周我都会去看望她,陪她聊天,带她出门散步。通过这种行动,我深刻感受到“携幼扶老”的重要性,既是对自己责任的履行,也让老人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在一个温暖的春日午后,老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阳光洒在他皱纹满布的脸庞上,身边的小孩在欢快地玩耍。他的孙子牵着小女孩的手,轻声说道:“爷爷,我们要‘携幼扶老’,一起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光。”此情此景,恰如一幅和谐美满的生活画卷。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于“携幼扶老”的概念可以用“family values”(家庭价值观)来表达。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与支持,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对“携幼扶老”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传达了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深化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我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承担责任的意识。
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旧圣德。
《晋书·王导传》:“携幼扶老,以归于江东。”
《后汉书·袁绍传》:“携幼扶老,以归于河北。”
《汉书·王莽传上》:“携幼扶老,以归于新室。”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携幼扶老,以归于赵。”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携幼扶老,以归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