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3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6:25
“摄官承乏”这个成语可以拆解为几个部分:
综合来看,“摄官承乏”指的是在官职上面临的责任和压力,尤其是由于缺乏能力或资源而难以胜任的状态。
“摄官承乏”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成语,但可以理解为在古代官场中对官员职责的描述,反映了对官员在管理和责任上的一种期望和压力。类似的表达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过,尤其是在描写官员失职或无能的情境中。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治理和管理的重任。然而,历史上也常常出现官员因能力不足或资源匮乏而导致的治理失误。因此,“摄官承乏”反映了对官员的高期望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在职场中同样适用,强调了管理者需要具备相应能力与资源来应对责任。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压力和责任,尤其是在面对重大项目或挑战时的无力感。它引发了对如何提升个人能力、合理分配责任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选择工作和接受责任时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
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重要的项目,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团队支持,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那时,我深刻体会到“摄官承乏”的含义,让我意识到在承担责任之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是多么重要。
在一个故事中,描述一个年轻的官员被任命为县令,初来乍到,他面对地方的腐败和百姓的怨声载道,感到摄官承乏。然而,他决定不放弃,努力学*,逐渐赢得了民心,最终转变了整个县的面貌。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在英语中,“out of one’s depth”意指某人面对的情况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与“摄官承乏”有相似之处,都是强调能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摄官承乏”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责任管理中能力与资源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我们在生活中承担责任时的一种警示,让我们在接受挑战时,能够更理智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帝曰:‘摄官承乏,非敢当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摄官承乏,非敢当也。’”
《汉书·王莽传上》:“莽辞让再三,乃曰:‘摄官承乏,非敢当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摄官承乏,非敢当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摄官承乏,非敢当也。”
章炳麟《为辛亥同志俱乐部纠正段祺瑞废止法统令通电》:“虽~,亦应权宜,而毁法乱常,遂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