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1:58
成语“文武两全”字面意思是指在文化(文)和军事(武)两方面都能够兼顾和优秀。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文采,又有武艺,或者在某个领域中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文武两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和文化教育观念。在古代**,文治和武功是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策略,强调一个人应当具备文才和武勇,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一成语的具体出处并未明确,但类似的表达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
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才、领导者或教育者,强调其综合素质。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写人物的全面性;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评价某人的能力;在演讲时,也可用来鼓励听众追求全面发展。
同义成语:文武双全、全才、贤才
反义成语:一知半解、文弱书生、武夫
在**传统文化中,文治与武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历史上许多成功的领导者,如诸葛亮,都体现了文武两全的特质。现代社会中,虽然科技和专业化发展迅速,但“文武两全”的理念依然适用,特别是在综合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
“文武两全”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激励人们追求全面发展。这种成语往往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成功的领导者,带有一种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的色彩。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需要文武两全的情况。例如,在组织活动时,既需要策划能力(文),又需要协调和执行能力(武)。我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在夜空下,英雄立于山巅,
一心文武两全,志在千里。
笔下生花,书写历史,
手中兵器,捍卫家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ell-rounded person”,强调一个人的多方面能力。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全面素质的追求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致的。
通过对成语“文武两全”的学*,我更加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各方面的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幼不戏弄,善骑射,博览群书,文武全才。”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高知府上马管军,下马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