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5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3:54
“层峦叠嶂”是一个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起的成语,字面意思是“层层的山峰,叠叠的山脊”。它通常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尤其是山脉的雄伟和壮观。
“层峦叠嶂”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句为“白日依山尽,苍苍云海间”,通过对山峦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宏伟,成为后世描绘山景的经典词汇。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自然风光,亦可在日常对话中用来形容层次分明的事物,如建筑、艺术作品等。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适合于描述壮丽的自然景观或宏伟的成就。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山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坚韧和不屈。层峦叠嶂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山水画中,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自然美时,仍然会使用这一成语来表达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层峦叠嶂”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联想起巍峨的高山与辽阔的自然,激发出一种敬畏和向往的情感。这种情感常常使人思考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渺小。
在我登山旅行时,曾经在山顶俯瞰层峦叠嶂的美景,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体验让我更加想要用“层峦叠嶂”来形容我所见的人间美景。
在一首描写秋天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层峦叠嶂披彩衣, 缤纷叶落如翩舞。 游人驻足心神醉, 此景只应天上有。”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mountains and valleys”或“rolling hills”来描述类似的自然景观。这些表达虽然传达了山的起伏,但未必能体现出层峦叠嶂的那种壮丽感。
通过对“层峦叠嶂”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成语在表达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这一成语不仅描绘了自然美,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提醒我在语言学时注重成语的使用,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方丈檐间,层峦叠嶂,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争奇竞秀。
《庐山谣》唐·李白:“庐山谷口徐公祠,层峦叠嶂翠微时。”
《游黄山记》明·徐霞客:“黄山归来不看岳,层峦叠嶂,奇峰异石,天下无双。”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游仙窟》唐·张鷟:“路转层峦叠嶂,云深不知处。”
《水经注》卷三十四:“山势层峦叠嶂,峰峦如聚。”
~,出没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