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22:1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49:42
成语“人亡邦瘁”字面意义是“人死了,国家也随之衰败”。它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人民的生死息息相关,强调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国家危机时,个人的悲剧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衰败。
“人亡邦瘁”出自《左传》,原文为“人亡而邦瘁”。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兴亡密切相关,尤其是战乱时期,国家的存亡常常与民众的生死紧密相连,反映了古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相互依存的深刻认知。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国家动荡、战乱时期,或某些历史**中民众遭受苦难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悲惨的历史背景;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或担忧。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被视为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尤其在古代社会,人民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虽然个体权利受到更大重视,但“人亡邦瘁”的思想仍能引起人们对国家与社会责任的反思。
“人亡邦瘁”带给我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在国家危机时,个人命运如何被撕扯和影响。这种情感也促使我思考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责任。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曾有一次听到关于某个战乱国家的报道,许多无辜的生命因战争而逝去,国家也因此几近崩溃。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人亡邦瘁”的含义,也激发我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长河落日,余晖苍茫,
人亡邦瘁,泪眼朦胧。
英雄何在,悲歌一曲,
愿天地间,和平永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when the people perish, the nation suffers”,虽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对应成语,但在许多文化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被视为重要的议题。
通过对“人亡邦瘁”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的沉重。在语言学中,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还让我思考社会责任和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
李光《赠稚兰》诗:“神憎鬼瞰知君忿,~知君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