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6:29
“神情不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神情和状态不在一起”。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思不在焉、神情恍惚,或是心绪烦乱,无法集中注意力。
该成语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原文为“只见他打着哈欠,神情不属,真是个瞌睡虫呢。”其背景是形容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不在焉,反映了人物的内心状态。
“神情不属”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绘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时。它也适用于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人在会议、课堂或社交场合中的不专心状态。在演讲中,可以用来描述听众的状态,提醒演讲者注意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的爆炸可能导致人们经常出现“神情不属”的状态。这一成语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焦虑。它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尤其在工作和学习中。
“神情不属”让我联想到一种无力感和迷茫感,尤其是在面对压力或挑战时。它反映了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常常感到的疲惫和分心,提醒我们需要适时地放松和调整心态。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时会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神情不属。比如,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由于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我发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绪飘散。通过这种经历,我意识到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理状态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神情不属”:
繁华世界喧嚣声,
脑海浮云乱纷纷。
神情不属何处去,
心随风舞梦中寻。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在繁忙生活中迷失自我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it”或“zoning out”,它们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心不在焉的状态。不同文化中的这种表达反映了共同的人类体验,即在特定情境下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普遍现象。
通过对“神情不属”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准确传达一种心理状态,还能反映社会文化背景。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适当地使用此类成语能够丰富表达,增强沟通的效果。
虽然谈话换了方向,静还是神情不属地随口敷衍。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神情不属,只管出神。”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老残神情不属,只管出神。”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杜少卿神情不属,只管出神。”
《聊斋志异·聂小倩》:“生神情不属,小倩问之,生曰:‘吾思家事耳。’”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神情不属,只管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