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6:06
成语“神怒民叛”字面意思是“神灵愤怒,百姓叛变”。它传达了一种警示,通常用来形容当统治者失去民心、天怒人怨时,社会将会产生动荡不安、民众可能会反抗。
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其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民众情绪。在历史上,许多朝代的覆灭往往与统治者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有关,因此“神怒”和“民叛”可以被视为古代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关系的象征。
“神怒民叛”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密切相连。古代帝王常常以“天命”来合理化统治,若民众反叛,常被解读为天意的背离。因此,“神怒民叛”不仅反映了民众的愤怒,也隐含了对统治者的警示。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政治失误和社会危机时。
“神怒民叛”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令我联想到历史上的动荡与变革。它提醒我们,统治者的行为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与情感,忽视民声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关注社会公正与民生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场地方政府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抗议活动,参与者纷纷表达对政府的不满。这让我深刻理解到“神怒民叛”所反映的民众情绪和社会动荡之间的关系。
在创作中,我尝试将“神怒民叛”融入一首诗:
天怒人心变,民怨如潮涌。
无声之怒在,风雨不再平。
在这首诗中,我借用成语表达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无奈与希望。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存在。例如,英语中有“when the people rise up”这样的说法,传达了民众反抗的意图。虽然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关于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
通过对“神怒民叛”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政治、社会与民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加全面。它在语言学中提醒我关注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社会现象。
神怒民叛,何以能久?赵孟不复年矣。神怒,不歆其祀;民叛,不即其事。祀事不从,又何以年?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曹操之暴,神怒民叛,天下英雄皆欲诛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之不义,神怒民叛,卒为曹操所灭。”
《汉书·王莽传》:“莽之篡位,神怒民叛,天下共诛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苦秦久矣,神怒民叛,故陈胜、吴广起。”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神怒民叛,国之将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