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19:18
“厚重少文”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或事物的内涵丰富、分量重大,但却很少用文字来表达。该成语强调了内容的深度与质量,暗示着一些人或者事物虽然有深厚的内涵,却不喜欢或不善于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出来。
“厚重少文”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作为来源,但其表达的思想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密切相关。古人常常重视内在的修养与品德,而不是外在的华丽辞藻。这种思想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中都能找到反映。
“厚重少文”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厚重少文的理念反映了一种崇尚内在修养、反对浮夸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信息传播迅速,许多人仍然向往那种深邃而内敛的智慧。因此,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和个人修养等领域。
“厚重少文”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却具有深厚内涵的人。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但内心的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这个成语让我思考到,真正的智慧和价值往往不是通过华丽的言辞来体现的,而是通过行动和内涵来感知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的教导总是简练而深刻,讲课时不喜欢用华丽的语言,但他所传达的知识与哲理却让我受益匪浅。因此,我在学*和交流中,也尝试去追求厚重少文的表达方式,注重内容的实际深度而非表面的华丽。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厚重少文”:
在夜空下,星辰繁密,
每一颗光点,都藏着故事,
厚重少文,心中千言,
只愿在无声处,细细品味。
在英语中,可以用“substance over sty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内容的实质而非表面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内涵与表达的关系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文化也会推崇内在的智慧而非华丽的外表。
通过对“厚重少文”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在语言学与表达中,内容的深度与实质是最重要的。这种追求不仅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个成语提醒我在今后的学与交流中,保持内心的厚重与真实。
机云入洛,厌北人厚重少文,嗜羊枣而啖酥酪,不如南方之莼羹鱼脍,辄目之为伧父。
《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