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1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19:35
成语“原始要终”字面意思是指从开始到结束,强调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基本含义是强调事物的本质和根本特征在整个过程中都应保持不变,或是事情的发展与结果应当是相连的。
“原始要终”并不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而是较为少见的表达,可能是对某些成语的组合或变体。相似的成语如“始终如一”,表达了事情从开始到结束保持一致的意思。关于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典故并不丰富,主要是通过现代汉语的使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在使用场景上,“原始要终”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一致性和稳定性是许多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理念相契合,强调在变动中保持原则和底线。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理念仍然适用于企业管理、个人发展等领域,强调诚信与坚持。
“原始要终”让我联想到坚持和信念的重要性。在个人经历中,常常会遇到挑战,但如果能够坚持初心,就会在最终收获成功时感受到无比的满足。这种情感也影响了我的表达方式,使我更倾向于倡导坚持与一致性。
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我们在最初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都时刻提醒自己遵循“原始要终”的原则,最终取得了成功。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持一致性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原始要终”融入到一首诗中:
初心如磐石,
岁月逐流转。
原始要终守,
心中梦不变。
这展现了在变化中坚持初心的主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ticking to one's guns”,强调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体现了坚持和一致性的价值观。
“原始要终”让我认识到,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原则和一致性,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和信任感。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资治通鉴·汉纪》:“夫《春秋》者,原始要终,以明王道,辨人事,别嫌疑,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文心雕龙·史传》:“夫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原始要终,创为传体。”
《汉书·艺文志》:“《易》曰:‘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而卒背于圣人之道,故名曰异端而不可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