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6:55
“忧形于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忧愁的情绪表现在脸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忧虑或烦恼而显得神情忧虑,情绪外露,无法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
“忧形于色”出自《史记·平原君赵阜列传》。其中描述了赵阜因忧愁而面色不佳的情景,表现出他内心的烦闷和忧虑。这一成语强调了情感与外表之间的关系,表明人的内心状态常常会通过面部表情显露出来。
“忧形于色”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表达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成语“忧形于色”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情感外露的重视。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与情感控制,但在某些情况下,情感的真实表达仍然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挑战时。
“忧形于色”让我联想到人际交往中的真实与虚伪。在面对压力和烦恼时,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往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它也让我思考在沟通中,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朋友因为工作压力而忧虑不已,面色憔悴。我使用“忧形于色”来形容他的状态,并主动关心他,帮助他缓解压力。这让我意识到,关心他人的情感表达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忧形于色”:
浮云遮月影难明,
忧形于色映心情。
一声叹息随风逝,
何时笑语共春声。
这首诗通过描绘忧愁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于“忧形于色”的表述可能是“worry shows on one's face”或“one wears their heart on their sleeve”。这些表达同样强调情绪与外表的关系,反映出在不同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共识。
通过对“忧形于色”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情感表达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情感变化。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留意情感的细腻描绘,使沟通更加真实和有效。
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宋史·岳飞传》:“飞忧形于色,曰:‘臣子之事君父,宁有二心?’”
《晋书·王导传》:“导忧形于色,谓诸人曰:‘吾等受命,当以死报国。’”
《后汉书·袁绍传》:“绍忧形于色,乃复陈兵于界上。”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遂作《离骚》。”
《左传·宣公十五年》:“忧形于色,民之望也。”
每谈及世变,辄~,卒抑郁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