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8:41
成语“毁廉蔑耻”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是指破坏清廉,轻视羞耻。整体含义是形容一个人不重视廉洁正直,不在乎道德羞耻,常用于批评那些贪图私利、丧失道德底线的人。
“毁廉蔑耻”出自《左传》,意指对道德和廉洁的轻视,反映了古代对清白正直的重视和对贪婪腐败行为的谴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对这一成语进行了阐释,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与贪欲的危害。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贪污腐败、不择手段追求利益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失去道德底线的角色。在日常对话中,比如讨论社会现象时,也可以用来指责某些人的不当行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清廉正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品德,历代文人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语“毁廉蔑耻”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批评那些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毁廉蔑耻”给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常常让人联想到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现象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因贪污公款而被辞退的**,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毁廉蔑耻”所带来的恶果。此事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的信念。
在某个故事中,主人公本是一个清白正直的商人,但因环境的影响而逐渐走向毁廉蔑耻的道路。最后,他在一场道德的拷问中,选择了回归初心,重新找回自己的清白与尊严。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通过“Corruption”或“Loss of Integrity”来表达,强调对道德标准的背离。这些表达在使用上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所传达的道德警示是相似的。
通过对“毁廉蔑耻”的学*,我更加理解了道德和廉洁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直和清白,抵制诱惑。
于是处士以不仕为高,恒人以得位为宜;而仕者之势不尊,威不行,而令不信于下,知不为众之所与也,则益不自重,而为毁廉蔑收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