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5:22
“心旷神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情开阔,神情愉快”。它表达了一种愉悦和轻松的心态,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环境或情境中,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感到无比自在。
“心旷神愉”最早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心旷而神愉,故君子之道,得之于身。”该成语反映了道家思想中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在不同的语境中,“心旷神愉”可以用于:
“心旷神愉”在**传统文化中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与内心的宁静。
“心旷神愉”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联想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它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快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在一次登山旅行中,我体会到了“心旷神愉”的真正含义。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的美景,所有的烦恼似乎都消失了,内心感到无比的放松与快乐。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春风拂面花自开,
心旷神愉乐无涯。
山水相依情无限,
只愿此生常自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ght-hearted”或“carefree”,这些词汇同样传达出一种快乐、轻松的心态。然而,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导致其使用的频率和场合有所差异。
通过对“心旷神愉”的学,我深刻体会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学中,保持一颗愉悦的心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也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表达中,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色彩,使我在交流中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于斯之际,蠲烦涤嚣,心旷神愉,窃意世间所谓神仙者之乐不是过也。
《李白诗集·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杜甫诗集·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王安石集·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苏轼诗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