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2:11
“刻苦耐劳”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刻苦”意指艰苦努力,尤其是在学、工作等方面的付出;“耐劳”则表示能够忍受辛苦和劳累。整体上,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勤奋努力,并能够长期坚持不懈地工作或学,是对勤奋和毅力的高度赞扬。
“刻苦耐劳”一词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字面意思和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所倡导的勤奋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类似的思想在《论语》《大学》等经典文献中都有体现,强调个人努力和不怕艰难的品质。
“刻苦耐劳”常用于描述个人在学*、工作等方面表现出的坚定态度。它可以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刻苦耐劳的精神被视为美德,尤其是在教育和工作中。现代社会仍然强调这一点,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勤奋和坚持被视为成功的重要因素。
“刻苦耐劳”让我联想到许多奋斗的故事,比如那些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这个成语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放弃。
在我的学和工作过程中,我时常用“刻苦耐劳”来激励自己。当我面临挑战时,提醒自己要坚持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例如,在备考期间,我会制定详细的学计划,尽量做到刻苦耐劳,以期获得好成绩。
在一首描写奋斗精神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晨曦初照路漫漫,
刻苦耐劳铸辉煌。
风雨兼程不言弃,
心中梦想永不忘。
在英语中,可以用“hard work”或者“diligence”来表达类似的概念。这些词汇同样强调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但在不同文化中,勤奋的意义和表现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刻苦耐劳”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勤奋精神的赞美,更是对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生活态度的倡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重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威惠久著东南,及莅直隶,风采益峻,操守尤励,时称其刻苦耐劳。”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宋史·岳飞传》:“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他是一个~的好小伙,值得我们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