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7:29
“白发丹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白发”与“丹心”。“白发”通常指年长或年老,而“丹心”则指赤诚、忠诚的心。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年老,但依然保持着对事业、理想或信仰的忠诚与热爱。
“白发丹心”最初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提到的“白发”,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对忠诚与理想的描述。成语强调了老年人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依然不改初衷,保有赤诚之心的精神。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尊敬长辈、强调忠诚和奉献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白发丹心”体现了对老一辈人智慧和经历的尊重,强调了无论年纪多大,初心和忠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启示性,鼓励人们在追求理想时不忘初心。
“白发丹心”给人一种感动和敬佩的情感联想,体现出对老一辈人的尊重与感激。同时,它也激励年轻一代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尽管环境和形势可能会变化。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老师在退休时,大家用“白发丹心”来形容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她的事迹一直鼓舞着我,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对理想的执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人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辉,正如他心中那份“丹心”一样,虽历经风霜,却依旧鲜红,仿佛在诉说着他不屈的理想与信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ld but gold”,强调老年人依旧具有价值和智慧的含义。然而,汉语中的“白发丹心”更加强调忠诚与坚持的精神,体现了文化的独特性。
通过对“白发丹心”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它在语言学与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忠诚与坚持。
《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
《唐诗纪事·杜甫》:“杜甫《春望》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发丹心,忧国忧民,情见乎辞。”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及卒,家无余财,惟书籍而已。白发丹心,为国为民,可谓至矣。”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投笔哭骂,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白发丹心,千古照耀。”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白发丹心,可以见矣。”
《后汉书·杨震传》:“臣虽朽迈,犹抱忠贞,白发丹心,死而后已。”
牧羊驱马虽戎服,~尽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