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1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57:03
“旷绝一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超越了整个时代”。它主要用来形容某种事物(通常是才华、成就、风采等)在某个时代中是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及的,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旷绝一世”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赵成》一文中,描述了平原君赵成的杰出之处。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卓越人物的赞美,通常用于称颂那些在某一领域中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物或作品。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成就和才能被极为重视,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往往以“旷绝一世”来形容那些具有卓越成就的历史人物。这种评价标准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艺术、科学等领域,人们仍然会用此成语来赞美那些开创性的人物。
“旷绝一世”给人一种崇高、伟大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让人感受到奋斗与追求卓越的力量。这种成语常常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努力超越自我。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了一个关于创新创业的演讲,其中有一位讲者被称为“旷绝一世”的企业家,他的成功故事让我感受到追求卓越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自己的领域努力前行。
在我创作的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旷绝一世”: “月照千古人共赏,旷绝一世才华展。 星河璀璨逐梦行,独立风骚任我攀。”
在英语中,类似于“旷绝一世”的表达可以是“unparalleled”(无与伦比的)或“extraordinary”(非凡的)。这些词汇同样用来形容在某一领域中表现突出的事物或人物,但在文化的具体内涵和历史背景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旷绝一世”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人才能的赞美,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鼓励我追求更高的理想,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不断提升自己,力求做到最好。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勃旷绝一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四杰’。”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幼有异禀,读书过目不忘。年二十二,成进士,授扬州府推官。时海内承平,士大夫争以文墨相高,而士祯尤以诗名,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其为诗,清新俊逸,出入于李、杜、王、孟之间,而自成一家,旷绝一世。”
《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郡守欲以孝廉荐,辞不就。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自吴道元绝艺入神,后世罕及,公麟一出于己,旷绝一世。”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旷绝一世,无与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