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56:33
“旷大之度”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广阔而宽大的气度”。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胸怀宽广、气度非凡,具有宽容、开放的心态。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不同意见和思想的包容,体现了一种大度的精神。
“旷大之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尤其是在儒家经典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成语中“旷”指广阔、开阔,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心胸的广泛;“度”则代表度量、标准,结合起来表达出一种心胸开阔的气度。具体的出处可能不易查找,但其意义在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旷大之度”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宽容和包容被视为美德。“旷大之度”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在现代社会,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这种气度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旷大之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令人联想到宽广的天空与辽阔的海洋。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能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在表达时,它可以激发听众的共鸣,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个性格内向的同事,他在团队中常常因意见不合而感到沮丧。通过鼓励他以“旷大之度”去看待问题,他开始尝试接纳不同的观点,最终与团队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这样写:
在纷扰的尘世里,
我愿以旷大之度,
包容每一声叹息,
每一颗不安的心。
这种写法不仅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也表达了对人性自我救赎的渴望。
在英语中,与“旷大之度”相对应的表达可能是“magnanimity”或“open-mindedness”。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宽容和大度的态度同样被视为优秀品质,并在各种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旷大之度”的学,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成语,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在语言学中提醒我,表达时应考虑他人的感受,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沟通。这种心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
《南史·刘勰传》:“勰所著《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曰:‘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灵运撰《晋书》未成,所著文章传于世。旷大之度,非小智之所及也。”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旷大之度,非小智之所及也。”
《文选·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旷大之度,非小智之所及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相如曰:‘此赋愚以为旷大之度,非小智之所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