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0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40:36
“土木形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土木”指的是泥土和木材,常用于建筑、构造等含义;“形骸”则指形体、外表。在一起,“土木形骸”通常指的是身体的形状和外在的状态,隐喻人们的身体和生活的粗糙和简单,强调一种对物质生活的关注。
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而儒家则关注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在这些思想中,身体的形骸和物质的土木被视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反映了人类对生活的基本认知和态度。
“土木形骸”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土木形骸常常被视为对物质的轻视,并强调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提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加剧,反思“土木形骸”的重要性显得尤为必要。它提醒人们关注内在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
“土木形骸”给人的感觉是朴素、自然、真实。它引发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物质欲望的反思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令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在我日常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简单生活,远离繁华与喧嚣,真正体会到“土木形骸”所带来的宁静与满足。当我回归到快节奏的生活时,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内心的充实与简单的快乐。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这样融入“土木形骸”:
在城市的喧嚣中,
我寻觅那土木形骸,
一片宁静的土地,
一棵扎根的木头,
让我在喧闹中,
找到自我的归宿。
在英语中,类似于“土木形骸”的表达可以是“back to basics”或“simple living”。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回归简单生活和内在价值的重要性,但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简单生活常与反消费主义和环境保护等议题相联系。
通过对“土木形骸”的全面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身体和外在的描述,更是对生活哲学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充实与精神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灵活应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然喜穿凿,见人一器物,必坐卧其下,不肯释手。家藏古帖,多秘世所不见。然好洁,至不与人共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由是士大夫始多以怪妄目之。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好石砚,求者率谢绝之。晚居吴,有言其藏石铿然有声者,诏取之,果验。芾自著《宝晋英光集》。”
《新唐书·李揆传》:“揆性警敏,善文章,然土木形骸,不事修饰。”
《旧唐书·李揆传》:“揆性警敏,善文章,然土木形骸,不事修饰。”
《南史·刘穆之传》:“瑀子邕,土木形骸,不加饰厉,容观甚伟。”
《晋书·嵇康传》:“康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晋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翩翩,善于行文。他的形体如同土木一样自然,不需要刻意修饰。他为人桀骜不逊,善于弹琴,终因与世俗不容而被杀害
处俊姿约素,~,然临事敢言。